2013年1月31日

PISA 與素養觀

本節談PISA之前我們先說明一下何謂文化素養(Cultural Literacy) ,在維基的定義中:文化素養是用優勢文化中的習語、隱喻和非正式內容流利交談的能力。
這個解釋很左派,不過也很現實;社會從文化素養中區分個人的學歷、教養和社會的階級,甚至於居住地;譬如目前常用的的天龍人一詞,就是泛指呈現出儒家文化特質、居住於臺北地區的軍公教高層;所以他們的慣用語、交談和穿著會充分出這個特色(此點以後專文補充)。


PISA 所要築基的素養,並非是目前台灣執政當局的那一套單線發展的「中華傳統文化」素養,而是要能面對現代工業社會的多元素養,所以我一直懷疑臺北市的特色PISA測試,它們是否弄錯對象了?而PISA對素養評價,是為了讓個人得到了更為全方位的發展,不再局限於學校的課本知識與技能,而拓展到學生生活周圍息息相關的各種情境;PISA評價下的素養突破了狹隘的功能主義素養觀,開始重視個體的學習動機、態度和策略的應用與控制終身學習的終身學習定位。


在此目的下,PISA的素養不再是簡單的讀寫算技能的掌握,而是針對每一項測試域作出了更為精緻全面的內容設計;測試內容已經從過去各大學生素養測試專案(如IALS,TIMSS)所強調的學校技能(school skills)轉變為了面向成人世界的生活技能(life skills) ;面對未來生活,教育上期望能從目前靜態、孤立的學習變成從過程、實踐、呈現、表達的角度動態和多元的來呈現教育-在這裡讀者似乎是否覺得有建構教學的味道。


素養則以多種多樣形式來呈現,其中包括關注如何在現代科技社會生存下所具備的生存性素養(如電腦操作、環保態度);強調溝通技能,能夠產生溝通對話、批判性反思,與外部世界建立關係的社會性素養;關注在現代社會繁衍下去,生生不息所需具備基本知識資訊的文化素養;關注能夠滿足日常生活中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對個人提出要求的功能性素養;關注能夠獨立解決多步驟、複雜問題,促進認知發展的高階性素養;關注通過反思、行動和反社會化形成變革性認識和行動的批判性素養等等之類。


從對素養的界定上看,已經開始從滿足社會和個人需求的功能性使用,轉變為重視個人在素養中的主體能動性;社會文化理論視角下的素養變得不再只是一組孤立的認知或技能表現,而是基於不同情境下的社會實踐活動,白話地說,PISA不鼓勵用抽象地描述和評價的題目,素養不能脫離所處的使用情境及依附於它的目的,素養不再只是局限於學校課堂中的表現而是走出了學校,拓展至了日常生活的冬個方面,閱讀、書寫、數學和科學素養都成為了一項具有社會性的事件;在閱讀數學、科學素養的測驗中,PISA也將其測試範圍中所設計的題目分別置於個人、公共、教育、職業和科學等五大場景中;這些「情境」本身已經溶入到具體的問題中,而不是用抽象的文字和邏輯推理來呈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美術繪本創作